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藕片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完结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完结

玉壶冰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朱标一怔,忙问道:“什么?”“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朱标一怔,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杨炎点了点头,道:“对于这个事情,你绝对不会陌生。”“所谓土地兼并,顾名思义,就是大量土地集中化的现象,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到了地主阶级的手上。”“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农耕为主,土地便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地主阶级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主打工,要么就沦为游民。”“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也许不会大规模发生,但一旦遇到天灾就一定会发生。”“我说了例子,话说有个人叫张三。”“张三是一位普通百姓,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勉强养活一家老小,生活虽然贫困,但也平安喜乐...

主角:杨宪杨炎   更新:2025-04-21 14:1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宪杨炎的现代都市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玉壶冰”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标一怔,忙问道:“什么?”“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朱标一怔,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杨炎点了点头,道:“对于这个事情,你绝对不会陌生。”“所谓土地兼并,顾名思义,就是大量土地集中化的现象,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到了地主阶级的手上。”“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农耕为主,土地便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地主阶级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主打工,要么就沦为游民。”“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也许不会大规模发生,但一旦遇到天灾就一定会发生。”“我说了例子,话说有个人叫张三。”“张三是一位普通百姓,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勉强养活一家老小,生活虽然贫困,但也平安喜乐...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朱标一怔,忙问道:“什么?”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

朱标一怔,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杨炎点了点头,道:“对于这个事情,你绝对不会陌生。”

“所谓土地兼并,顾名思义,就是大量土地集中化的现象,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到了地主阶级的手上。”

“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农耕为主,土地便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地主阶级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主打工,要么就沦为游民。”

“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也许不会大规模发生,但一旦遇到天灾就一定会发生。”

“我说了例子,话说有个人叫张三。”

“张三是一位普通百姓,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勉强养活一家老小,生活虽然贫困,但也平安喜乐。”

“有一天,大灾来临了,隔壁地主刘德家由于家大业大,田里的粮食虽然也减产,但养活自己一家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就算不够,他们还可以用银子从未受灾的地区购买粮食。而张三家就不行了,由于粮食和银子在风调雨顺的时节也是捉襟见肘,如今突然青黄不接,张三一家子很快就会陷入饥饿的境地。”

“面对窘境,张三一家子要想生存下去,便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作为流民逃到外省,乞讨为生。二是向地主刘德家借钱借粮。”

“张三一家子肯定不想为流民逃到外省,乞讨为生,所以就会选择向地主刘德家借钱借粮。”

“但是,借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利息很高,不过张三还是要借,因为如果他们不借,他们一家子大大小小都要饿死了。”

“在借到粮食或银子后,张三顺利度过了灾年,不至于饿死。”

“然而,灾年过后的另一个噩梦才刚刚开始,很快地主的要债人就会找上门,而刚刚度过灾年的张三一家子已经一贫如洗、身无分文。此时的张三除了将仅有的一亩三分地抵押给地主外,别无他法!”

“从此,张三一家彻底失去土地,为了活下去,只能成为地主的佃农,为地主刘德家打工,原本拥有自己的田地的自耕农张三一家彻底沦为了依附于地主的无产者。”

“而地主刘德家只要通过灾年时的一点点投资就可以在灾后大发横财,他的土地再一次增加了,每年收入的粮食也越来越多。”

“这便是土地兼并的一个简要过程。”

朱标深以为然的点头。

而一墙之隔的朱元璋,早就已经眼角有泪。

什么张三?

杨炎不如直接点名得了,这说的不就是他们老朱家一家子吗?

几乎一模一样。

当年他们老朱家也是这样子成为没有田地的农奴,后来天灾来了,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已经没有了田地去抵押的他们老朱家一家子,只能活生生饿死了。

老朱家一家人勤勤恳恳,从来没有害过人,也没有欺负过人,只是想活下去。

但是这最卑微的愿望都被掐灭了。

看着家人一个个活生生饿死,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朱元璋至今不能也不敢忘却那种痛苦。

然而,在父母死了以后,他竟然找不到一小块埋葬他们的地方。

那时候的朱重八没有任何办法,他和他二哥只能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两人就用门板抬着双亲的尸体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埋葬他们地方。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千古流传的名篇,篇中,触龙用非常巧妙的方式,成功说服了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以此赵太后认可的理论为基点,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击穿了太后的心理防线。

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入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如今,杨炎却以此名篇来教导太子。

不可谓不贴切,不可谓不精彩绝伦。

因为当今圣上和赵太后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国之主,同时也是爱护后代子孙的父母,他们的初衷都是希望用自己的恩泽,让自己的子孙不用吃苦。

但这样真的是对的吗?真的是为子孙计深远吗?

触龙字字力重千钧,让赵太后心悦诚服。

而杨炎以史为鉴,引经据典,让朱元璋哑口无言。

刘基实在是想为杨炎击案叫好,但奈何皇上就在身旁

杨炎继续道: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历代诸侯子孙,三世为侯,赵太后便不曾闻也!”

“当今圣上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功绩彪炳,但也最多泽披五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反噬大明,消耗大明的国运!”

“试想两百年以后,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皇室宗亲,单单每年供养粮食都都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天下养朱已然不可避免,朝廷会因此背负上巨大的财政压力,一旦外敌来犯,甚至会出现‘前线吃紧,后方紧吃’腹背受敌,内忧外患的情况!”

“而那些被供养的皇室子孙会好过吗?不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以,今圣启用已经被抛弃的世袭罔替的封王战略,看似恩泽后世子孙,实则为后世子孙计短也!”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正当时候!”

“这不是削减各皇室子孙的俸禄,相反的,这才是为大明的子孙计长远!”

杨炎侃侃而谈,字字千钧,就如同触龙说赵太后那样,让一墙之隔偷听的朱元璋虽然脸上仍旧不动声色,但心中的防线已然溃败。

他是何等聪明之人,当然知道杨炎所说的,和几百年前的触龙一样,是对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因为皇室宗亲的爵位世袭罔替,大明到了后期,整个大明朝廷从上到下都承受着巨大的供养宗亲压力。

朝廷苦不堪言,而皇室宗亲也没有好过到哪里去。

那些很多底层宗室已经根本得不到朝廷的俸禄了。但是,按照祖制,这些宗室一不能经商务工,二不能当官,三不能带兵打仗,四不能列土封疆,所以许多底层宗室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生活极其悲惨。

到了明末尤其是崇祯年间,由于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与女真战争不断,但高等级宗室的俸禄待遇不变,就出现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

可怜崇祯皇帝一生勤俭节约,劳心苦力的为国家筹措钱财,而他的同族宗室却个个自私自利,从不肯主动出钱帮助他解决财政危机。

崇祯皇帝被逼无奈,只能靠加重百姓的赋税来填补,却又导致农民活不下去倒向起义军一边,陷入了死循环,大明最终无可挽回地掉入了深渊。

所以杨炎说朱元璋计短,一点也不为过。

被一个死囚这样说,朱元璋心中当然气极,但却也无法反驳一句。

这个杨炎,当真是有几分学识。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担得起朱标的一声先生。

一旁的刘基却是激动得袖子里的手在微微颤抖,眼中的赞赏之色早已掩饰不住。

杨炎是杨宪的门生,算是他的徒孙。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在一墙之隔接受这个徒孙的教育。

说得好!

如果不是皇上在这里,刘基甚至想要拍手叫好。

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罔替意为不更替,不废除。

这个政策由来已久,但到了魏晋时期,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后者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现了不能被继承的终身爵。

但是到了大明,朱元璋不仅封王戍边,还重启世袭罔替的政策。

朝中大臣对此暗中非议颇多。

但唯独一个叶伯巨站了出来,上书称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朱元璋盛怒,谓其离间骨肉,下刑部狱,瘐死。

从那以后朝中无人敢再议此事,包括刘基自己。

没想到,最后竟然是杨炎站了出来,而且巧妙的利用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借古比今,同样是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论调为基点,层层深入分析,让皇上说不出一句话来。

古有触龙说赵太后,今有杨炎教太子。

有才学,有思想,能说会说敢说,此子当真是王佐之才。

太子在狱中能够遇上杨炎,真是大明之幸,如果这样的人,真的被秋后问斩,那将是大明的损失!

刘基仅仅是来了两次,便已经对这个素未蒙面的徒孙喜爱得不行。

上一次,他害怕杨炎妄议朝政,触怒龙颜,但是这一次,他反而希望杨炎多说,敢说。

只听杨炎继续道:

“所以,施行五世而斩的宗室制度,并非单纯的推测,无凭无据,而是以史为鉴。”

“想要为大明的子孙计长远,首先,世袭罔替之策必须坚决废除!”

“其次,施行五世而斩的皇室宗亲制度!”

“所有爵位,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五世之后的皇室宗亲皆开除出宗籍,转为普通百姓,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如此,方可延续大明的国运!”


“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生产技能的积累、劳动分工的发展,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凭什么你有那么多的资源,而我却一无所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奴隶社会过度剥削的生产关系,俨然已经不适合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形态需要进一步改变。”

“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推动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这也使得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一统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形态里,土地成为了最关键的生产资料。”

“因为有了土地,你才能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拥有土地多的人,并不劳作,而是将土地租给了原本的那些奴隶和没有土地的平民,这便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到了这个时候,农民没有像奴隶那样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但却仍旧脱离不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正应了那句唐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的田都耕完了,农夫为何还要饿死?因为大部分生产出来的物质,都交到了地主的手上。”

“这也便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对吗?”

朱标点头。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亦点头。

特别是朱元璋。

他的体会尤为深切。

因为他就是最底层的农民出身,从他记事开始,他就是给地主刘德家放牛。

他给刘德家放了整整十二年的牛,只为了一口饱饭。

那个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能够找个勤快的媳妇,生儿育女,长大了然后继续给刘小德家放牛,图一口饱饭吃。

这是他再低不过的幸福向往。

可这样的幸福向往,他都实现不了。

很快,厄运便降临了。

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

那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了吧?

杨炎的话,让朱标和刘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而朱元璋除此之外,还大有感触。

杨炎从最本源处分析了当前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这绝对是他们闻所未闻的。

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但是在杨炎面前,他们就像是一个学生,甚至是触碰到新世界的儿童。

杨炎说的知识,是那样的新奇而又深入,仿佛穿过表象,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本源。

杨炎到底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的?

是从不曾面世的秘籍中?亦或是自己思考出来的?

总之,这些知识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

三个人如同海绵一般,疯狂吸收着……

只听杨炎继续道:“我们可以称现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

封建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社会形态。

而封建一词,也早早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

《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朱标点了点头。

杨炎继续道:“封建社会,虽然比前面两个社会形态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旧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


“臣等,亦立刻自刎谢罪!”

主考团队跟着宋濂—起重重—拜。

朱元璋终于冷静了—些,道:“祸事已出,现在还不是追究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免得事态扩大。”

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站出来道:“禀皇上,臣进宫时在路上看见,许多北方学子已经群聚,已经有学子到鸣冤鼓击鼓鸣冤,街头巷尾,亦是各式传言纷飞,百姓们议论纷纷,蜚短流长!”

“为维护朝廷尊严,臣建议立刻将闹事学子逮捕关押,避免舆论继续发酵!”

刑部尚书钱塘当即站了出来:“臣以为万万不可!”

“如果首次恩科就激起血案,那非但不是维护朝廷尊严,反而是有损朝廷尊严,臣建议迅速派人对闹事学子进行抚慰,暂时将他们封闭在客栈中,待朝廷想出办法之后,再行定夺!”

朱元璋有些头大。

他们二人争论的只是如何控制闹事学子,这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

“李善长,你作为—国之宰相,你来说说怎么办?”

李善长道:“回皇上,臣以为,此次恩科,全国前来京师参试的举人—共三百二十三人,皆为各省才俊,但是录取的三十六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无—北方人,这是历朝历代绝无仅有,这别说是落榜学子了,就是朝中诸位大臣,包括臣自己,也都很难相信这是偶然。”

“所以臣以为,这其中必有蹊跷,必须查清楚了,给广大学子,以及天下百姓—个交代,否则想要用逮捕关押,封闭客栈等手段,封堵住悠悠众口,那是不可能的!”

在场的都是经年老臣,自然听出了李善长更深层的意思。

那就是这事绝不是偶然,所谓的查清楚,那就是要把人推出来,给天下—个交代,便可平息事件。

这时刘基站了出来:

“禀皇上,臣相信宋大人的品德操守,绝不会徇私舞弊,此外,由宋大人主持大明的首届恩科,乃是皇上钦定,众望所归,这是宋大人莫大的荣誉,试问,宋大人又岂会渎职?宋大人素有清名,更是作为皇子们的五经之师,早就功成名就,又岂会愚蠢到借恩科谋私的地步?果真如此的话,那不仅是朝廷的丑闻了,更是天下笑谈了!”

“呵——”

李善长轻笑—声:“那依刘中丞所言,所取三十六位进士皆是至公至正,那何不将所有试卷公布于天下,让天下学子尽情评判,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如此—来,即可彰显朝廷光明磊落之气魄,又可令天下学子心服口服。”

“禀皇上!”

刘基寸步不让:“李相国之言,实乃滑稽之言!正所谓,君子自重,文人相轻,落榜学子们此刻已是满腹冤屈,又怎能公正的评判试卷呢?如果将试卷张榜公开,那不是扩大事态吗?”

“再者,科举取仕,乃是天子恩威,又怎么能将取仕大权交到学子们的手中呢?让他们自个选拔自个,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两人已经不是第—次在朝堂上争吵了,上—次也是因为法令的问题,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此刻,朱元璋头更大了。

“吵得好呀!怎么着,想把奉天殿吵得掀翻了是不是?”

朱元璋喝断了两人的争吵。

话虽这么说,但两人的争吵,也给了朱元璋—些思路。

“咱算是想明白了,取仕风波,不光要明断,而且还要速决,现在那些学子们正在外面蜚短流长,百姓们也都在观望着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下》,这句话最初的意思并不是讲削藩的。

他真正的意思是,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品行和家风,或者辛辛苦苦成就的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

但是这句话用于当前的场景,却是十分的贴切。

前两日朱元璋在查阅古籍的时候,也看到了这句话,受到这句话的启发,他也想到了和朱标几乎相差无几的政策。

但说实话,就像朱标说的那样,他对改变世袭罔替的政策仍旧没有决心。

只是没想到,杨炎也说到了这句话。

这让朱元璋颇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只听杨炎继续道:“当今圣上放牛娃出身,最终却完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伟业,放眼历史,亦是首屈一指,今圣成就帝业,创建大明,励精图治,让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天下百姓得以享受太平。”

“这样彪炳显赫的功绩,恩泽朱家后世子孙,无可厚非。”

“子凭父贵,当朝太子,还有诸位亲王,享受他们父皇打下来的江山,我觉得合情合理,也不会有人反对。”

“因为这是当今圣上丰功伟绩下的恩泽。”

朱标深以为然的点头,对于他父亲的功绩,他也只有仰望的份。

一墙之隔,朱元璋脸上也是忍不住露出骄傲的神色。

这两次来听杨炎和太子谈话。

杨炎每每不是看透自己的心思,就是指出自己制定战略的问题所在,甚至说出天下养朱那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现在终于吹了他一波。

嗯。

很舒坦。

朱元璋总算是舒服了一回。

只听杨炎话锋一转,道:“但是,就算再显赫的功绩,也不可能恩泽千秋万代!”

“皇室宗亲,世袭罔替!”

“不说大明是否真的有千秋万代,就单单说十代人之后,大明皇室子孙将以十万人甚至百万人计,今圣的恩泽足以泽披那么多子孙吗?”

“不足以,甚至……这是在害了大明的后世子孙!”

朱标默然。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脸上的骄傲之色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阴沉。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个道理他也曾深入的思考过,确有几分道理。

但杨炎说他这是在害大明的后世子孙,这就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他制定世袭罔替的政策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子孙后代?

他自己小时候挨过的饿受过的苦太多,他想的是,你们的老祖宗打下了江山,能庇护你们世世代代,我吃过的苦,你们不用吃,我挨过得饿,你们不用挨,你们只需要享受生活就可以了。

现在到了杨炎嘴里,却成了害了他们?

好你个杨炎!

你当真以为咱不会办了你?

不对!

你本就是个死囚了,你就口无遮拦吧,等秋后咱就斩了你!

朱元璋的嘴角直抽抽。

然而……

杨炎没有继续说,而是问向朱标:“《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你可曾读过?”

朱标点头回道:“读过。”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文章中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

杨炎再问:“那你可记得,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朱标顿露思索之色。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更是瞪大了眼睛。

他们都是当世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有文化的人,当然知道并且熟读这篇《战国策》中的名篇,但是他们也没有想到杨炎竟然会拿出篇名篇来比对当前的情况。

文章中,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成为千古美谈,现在杨炎也要借这篇文章,教太子如何说服当今圣上?

三双耳朵再一次竖了起来,只等杨炎继续说下去。

只听杨炎道: “我说当今圣上对子女的爱比之当初的赵太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没有人会反对吧?”

朱标和一墙之隔的刘基不约而同的点头。

杨炎继续道:“赵太后宠爱长安君,不肯让他去齐国做人质,而当今圣上欲以己之功绩泽披后世所有皇室子孙,这是父母之爱,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赵太后宠爱长安君,想将他永远护于羽翼之下,但是触龙却说,她对长安君的爱不及对燕后的爱,甚至会害了他,为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是当今圣上的做法,与赵太后何异?”

“他想用自己的丰功伟绩,泽披后世所有的皇室子孙,看似恩宠他们,实则计短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当今圣上的功绩就算再彪炳,但是他两百年后数以十万计的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人主之子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他们又该如何守住自己的金玉之重?”

话音落下,朱标哑然。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亦是哑然。

唯独刘基忘乎所以,止不住的默默颔首……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