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秦卒”,亲率主力迎战中路军。
双方在漠南展开激战,秦军的强弩如暴雨般倾泻,匈奴骑兵尚未冲到阵前,便已倒下一片;投石车更是将匈奴的中军大帐砸得粉碎,军心大乱。
老王贲趁机下令骑兵冲锋,配备马镫的秦骑如虎入羊群,百炼钢刀轻易斩断匈奴的皮甲,杀得匈奴人仰马翻。
单于大败而逃,仅率数千残部北遁。
东路军与西路军也进展顺利。
东路军在蒙武的指挥下,利用熟悉地形的向导,绕后奇袭左贤王的营地,俘虏其部众三万余人;西路军则一路追击右贤王,将其赶到阿尔泰山以西,使其不敢再东返。
此战,秦军歼敌十余万,俘虏匈奴部众近二十万,缴获牛羊数百万头,将匈奴势力彻底逐出漠南,控制了从阴山到辽东的广大地区。
扶苏并未停下脚步。
他下令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朔方郡五原郡”等行政单位,迁徙内地百姓前往屯垦,一边耕种,一边戍边。
又命将作监在边境修筑“新长城”——比秦始皇帝时期的长城更坚固,每隔百里修建一座“烽火台”与“屯兵城”,以马镫骑兵为机动力量,形成一张严密的防御网。
同时,他对俘虏的匈奴人采取“分化安抚”政策:愿意归顺者,编入户籍,与汉人同等纳税服役;反抗者,则发配至南方修驰道、开矿山。
此举不仅削弱了匈奴的根基,更给大秦增添了大量劳动力。
北击匈奴的胜利,让大秦声威远播。
周边的东胡、林胡等部落见状,纷纷遣使入秦,请求内附,成为大秦的藩属。
扶苏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顶峰。
第八章:东收朝鲜,南服百越解决了北方的威胁,扶苏将扩张的目光转向东方与南方。
东方的朝鲜半岛,当时分为“箕子朝鲜”与“辰国”(三韩部落)。
箕子朝鲜虽名义上是中原移民建立的政权,却时常与辽东郡发生摩擦,甚至收留秦国的逃犯。
扶苏决定以武力为后盾,将其纳入版图。
他命辽东郡守率领两万军队,配备楼船(改良后的战船,可载百人,设有弩箭发射孔),从水陆两路进攻箕子朝鲜。
朝鲜军队的武器仍以青铜为主,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很快便节节败退。
国王箕准遣使求和,扶苏提出条件:废除